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,岳阳楼不仅以其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情怀闻名遐迩,更因其与洞庭湖交相辉映的自然景观成为文人墨客竞相歌咏的对象,作为一位篆刻家,如何在方寸之间,捕捉岳阳楼的壮丽与洞庭的浩渺,成为我不断探索的课题。
“岳阳”二字,于我而言,不仅是地理坐标的精确定位,更是情感与哲思的寄托,我尝试以苍劲有力的刀法,刻画出岳阳楼的雄伟轮廓,每一刀都仿佛是穿越时空的对话,与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共鸣,而对于洞庭湖的描绘,我则运用细腻的线条与留白,模拟那波光粼粼、烟波浩渺的景象,让观者即便在印章之上,也能感受到那份“浩浩汤汤,横无际涯”的壮阔。
在选材上,我偏爱硬度适中、纹理清晰的石材,如青田石或寿山石,它们既能承载住我力道的轻重缓急,又能展现出水墨难以达到的独特质感,通过反复的琢磨与尝试,我力求在每一方印章中,既保留岳阳楼的历史厚重,又赋予其篆刻艺术独有的灵动与韵味。
当一枚枚“岳阳”印章呈现在世人面前时,它们不仅是地理与文化的符号,更是情感与美学的结晶,它们以刀代笔,刻绘的不只是洞庭湖光,更是那份超越时空、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。
发表评论
篆刻微刀,勾勒岳阳楼之韵味;湖光山色间尽显洞庭风华。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