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舟山这座海岛城市中,渔歌与海浪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,而如何将这些自然与人文的元素巧妙地融入篆刻艺术之中,成为了我作为篆刻家不断探索的课题。
要深入理解“舟山渔歌”的内涵,这不仅仅是对渔民生活场景的简单描绘,更是对这片海域的敬畏、对海洋文化的传承,在篆刻创作中,我力求通过刀法的运用和章法的布局,传达出渔民与海共生的坚韧与和谐。
在选材上,我倾向于使用舟山本地的青田石或寿山石,这些石材色泽温润,与海岛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,在刀法上,我注重“刻”与“写”的结合,既要有篆刻的力度感,又要体现出书法的流畅性,使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。
在章法布局上,我尝试将渔舟晚归、海浪拍岸、渔歌互答等场景融入其中,通过大小、疏密、虚实等对比手法,营造出海岛特有的空间感和时间感,我还注重将舟山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融入其中,使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,更富含文化内涵。
我还特别注重印文的选取和设计,在“舟山渔歌”这一主题下,我选取了与海洋、渔民生活相关的字词或短句,如“海阔凭鱼跃”、“渔火共星河”等,通过巧妙的排列组合和艺术加工,使印文本身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。
当我在方寸之间完成了这幅“舟山渔歌”的篆刻作品时,我仿佛能听到那遥远而悠扬的渔歌在耳边回响,它不仅是我对舟山这片海岛的深情致敬,也是我作为篆刻家对传统与现代、自然与人文融合的一次探索和尝试。
添加新评论